孩子们期盼的暑假刚开始,贩卖暑期焦虑的言论已经“溢满”屏幕。在一些短视频平台上,有的播主苦口婆心地劝家长:“某年级的暑假是最可怕的”“暑假不学习开学出问题”……言下之意,家长如果暑假里不给孩子买课买教辅,就可能让孩子在开学后成为“落后分子”,这样的“锅”哪个家长敢背?面对悠长假期,如何平衡“玩”与“学”,如何化解暑期焦虑,成为摆在家长和学生面前的一道难题。面对诸如“最可怕”“拉开差距”“分水岭”之类的“恐吓”,我们应该做点什么呢?
□特约评论员 熊丙奇
(相关资料图)
当前,“双减”政策落地正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,校外培训治理工作取得积极进展,但学科类培训“隐形变异”、非学科类培训协同监管不足等问题依旧存在,防反弹压力仍然较大。为此,教育部近日发布《关于做好2023年暑期校外培训治理有关工作的通知》,要求各地要保持工作力度不减、韧劲不松,切实减轻学生假期负担,让广大中小学生度过一个健康、平安、充实而有意义的假期。
这一通知是有明确针对性的。据媒体报道,“暑假最可怕”系列已经集结,最近网友们刷短视频时,突然发现一堆所谓“老师”,每个都在苦口婆心地劝家长“暑假有多可怕”,“如果不努力就会被拉开差距”,接着话锋一转,便开始卖书、卖课。
所谓的“暑假最可怕”,就是在贩卖焦虑。这和实施“双减”政策之前,校外学科类培训机构推出的“你不去培训,就培训你的对手”广告语一样,都是在刺激学生和家长。这种焦虑心态,显然不利于学生度过一个有意义的暑假。
很多人呼吁加强对隐形、变异学科类培训的监管,以及清理贩卖焦虑的短视频,但平心而论,在当前的教育生态环境中,问题的关键在于,家长明知道这些培训是违规的——按照“双减”政策,寒暑假、节假日、双休日是不能开展学科类培训的,可家长却对没有合法资质、非法举行的学科类培训趋之若鹜。一方面原因是我国中高考升学评价体系未进行根本性改革,还是按照考生的总分、排名进行录取,学生家长必然关注孩子的成绩。另一方面原因,则是家长受一些短视频博主贩卖焦虑影响,担心自己的孩子不补课就会被其他孩子落下,“双减”要减别人,但不能减自己。家长送孩子上培训班、买线上课程从“双减”前的“明争”变为“双减”后的“暗斗”。
因此,当前要让孩子过一个有意义的假期,除了加大对隐形变异培训的监管力度之外,关键在家长。评价体系不能够在短时间改革,而隐形、变异学科类培训也不可能自然绝迹,这就需要家长有对隐形、变异培训的识别能力,以及拒绝“贩卖焦虑”的家庭教育定力。每个家长(监护人)要意识到,必须把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放在首位,要把假期交还孩子,和孩子一起做好假期生活规划,而不能以超前学习学科知识作为假期生活的主线。
(作者为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)
□特约评论员 于明东
从过去的“不怕同学是学霸,就怕学霸过暑假”,到今年的“某年级的暑假是最可怕的”“暑假不学习开学出问题”等短视频,营造了满满的焦虑感。这类语式传播的背后,或多或少都有不良教培行业的影子。这不是对家长的善意提醒,而是赤裸裸的生意。当家长们被催眠,被洗脑,接受了“暑假很可怕”的说法,气氛烘托到位,接下来就该“上链接”了!最终是家长花了钱,孩子受了伤。
家长为什么会焦虑?其实是因为不确定性。不良商家利用了不确定性,利用信息的狂轰滥炸,让人们的思维变得偏狭。漫长的暑期之后,我们的确不知道孩子会有什么变化,可是花钱买课,让孩子不断上课就一定会好吗?焦虑贩卖者把孩子的进步变成了线性过程,好像多花时间就会学好。可现实并非如此,人生发展是个系统过程,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。
我们如何对抗这种暑期焦虑呢?首先得知道假期的意义是什么。假期并不是学习生活的结束,而是另外一种学习方式的开始。每个学期,学生更多是接受课本知识,进行间接学习。到了假期,就可以进行社会实践,通过参与和体验进行直接学习。
要明确“暑期充电”“弯道超车”到底要做什么。应多关注孩子的学习兴趣、学习能力、思维发展,综合素质的提升,这样,孩子才会带着强大动能进入新学期。不能孩子辛辛苦苦过了一个暑假,开学了反而要休息一下。
父母之爱子,则为之计深远。暑期大量补课,提前学习新课,的确可能让孩子的成绩有些短期进步。毕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,在分数上有所体现也很正常。可长期看来,这种提前学习、过度学习,让孩子陷入无尽的刷题之中,会严重损害孩子的学习兴趣、学习能力和未来潜力。可怕的是,短期利益容易显现,长期损害却是隐蔽的。等问题爆发的时候,就无法回头了。
作为家长,要承担起替孩子抵御焦虑的责任,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情绪环境,而不是把太多焦虑传递给孩子。所以,让我们拥抱不确定,拥抱焦虑,合理分配时间,与孩子共同过好暑假,让孩子元气满满地进入新学期!
(作者为国家心理咨询师考试培训师、青岛市家庭教育讲师团首席专家)
□特约评论员 宋守山
盼望着,盼望着,学生们的暑假终于开始了。我跟我的研究生们说,要好好珍惜这为数不多的假期,劳逸结合,方有成长。而朋友圈里的中小学生则大致分为三类,一类在劈柴喂马,周游世界,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。另一类在厉兵秣马,发奋图强,不是在上补习班,就是在去补习班的路上。还有一类,在去不去补习班的纠结之中。
虽然教育部门三令五申要给孩子减负,提倡素质教育,要给他们一个丰富多彩、回忆里充满美好的童年。但家长们似乎也有“苦衷”,特别是经不起、看不下、忍不住别人都在“卷”啊,似乎不参与这支“卷”的大军,自己的孩子就会在暑假这短短的几十天内跟其他同学拉开距离。
不仅身边人在“卷”,各种社交媒体上的短视频也在不断地让你“卷”。某些短视频网站上,刷屏的都是一些关于暑假的“焦虑”,就跟那些“思前想后一个月,做了一个违背祖宗决定”的某些“专家”一样,无非就是强调要给孩子补课,要给孩子开小灶,不能让孩子输在暑假开学后的起跑线上。
可是,仔细想想,之所以有些人在短视频平台上不停地贩卖焦虑,目的无非两个:一个是赚取流量,另一个就是卖课。估计不少人都有类似体验,越是对某件事情焦虑,就越想去看相关内容,以寻求内心安慰,于是会不断地刷手机。而在互联网上点击量就是现金流,有了流量就有收益,加上大数据的推送,人就被焦虑的信息茧房所包裹。虽然有些时候,这些短视频并不会赤裸裸地向你推销,但会通过各种方式告诉你,解决这些焦虑的办法不是没有,那就通过这些推广让孩子参与到补习班大军中来。于是,苦了孩子、累了家长,鼓了一部分人的腰包。
作为家长,是不是应该想一想,这到底是“假期”,还是“学期”呢?如果学校给学生放这几十天的假,只是为了让家长们各显神通地“卷起来”,那假期有何存在的必要呢?我所相信的是,一个理性的现代人,总会提升对网络信息的判断力,知道劳逸结合、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吧?
(作者为青岛科技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、媒介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负责人)
@南都:
在那种默认大家都在超前学习的气氛下,各种“可怕的暑假”版本中描述的“残酷的现实”正在反过来被印证,成为一种越发癫狂的自我实现。
@任冠青:
学习成绩远非教育的全部。从长远来看,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,比一时的分数高低更为重要。比起逼孩子“卷分数”,日常多关注他们的性格特点、兴趣爱好,引导其自主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,或许对他们才更有裨益。想明白这些问题,有了更加完整清晰的教育框架,家长在刷到类似“暑假最可怕”的视频时,才会更加淡定从容,思路也不会被轻易“牵着跑”。
@杨丽:
暑期好比一个口袋,用什么来填满,关系孩子们的健康成长。读几本好书,探访博物馆,打卡名景点……让孩子们亲近自然、认识社会,欣赏山河之美、提高社交能力,这些填充假期的“补给”,才能让孩子们的假期充实愉悦甚至受益终身。
@土土绒:
无论是“暑假最可怕”系列,还是鼓吹“牛娃”“名校”,背后都是同一个套路——利用家长对子女教育的关注制造焦虑,进行恐吓式营销,从而达到收割流量和带货的目的。事实上,没有哪一个暑假是“可怕的”,教育就该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,张弛有度地进行,而不应轻易被人带偏。反过来,恐吓式营销才是真的可怕,它制造焦虑气氛,引发攀比心理,扰乱正常的教育节奏,这样的营销套路,得治!
聚焦一周新闻热点事件,深度思考,理性评述,百家争鸣,激浊扬清。亲爱的读者,欢迎您参与“评论区”的话题讨论,无论是微言片语还是长篇大论,我们都期待您来一吐为快。
邮箱:bandaobianjibu@163.com
标签:
相关新闻
保险时讯
08-29
10-21
10-21
10-21
10-21
10-21
10-21
10-21
10-21
10-2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