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征程 新奋斗|脊柱上的“拆弹兵”:患者没有放弃,医生就该坚持!
2023-03-27 09:06:20 来源:新民晚报

3月16日下午,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病房内,患者家属何女士一看到骨科主任董健教授,就激动得流下了眼泪。她的弟弟疾病缠身、两度瘫痪,董健为其成功“拆弹”。“谢谢你们,让我弟弟的眼里重新有了光。”她说。

图说:骨科主任董健教授中山医院供图


(资料图片)

90分钟完成高难度手术

小何只有30多岁,年纪轻轻却因肺癌转移至胸椎,继发恶性肿瘤导致下肢麻木、不全瘫痪。去年10月,董健带领骨科团队为他做了肿瘤分离手术,切除了压迫脊髓的肿瘤,并用椎弓根螺钉将脊柱固定。术后,小何恢复了走路能力。

但不幸的是,由于种种原因耽误了后续治疗,他体内的恶性肿瘤不断发展,2023年元旦,再次出现了下肢瘫痪、大小便失禁、背痛严重的症状。在当地医院,再次经历了大手术后,症状没有任何好转,这一次,再次转移至脊椎压迫脊髓的恶性肿瘤如不去除,带来的将是全身瘫痪、剧痛,以及肺炎、肺栓塞乃至死亡。抱着最后一丝希望,小何的姐姐再次来到上海,向董健求助。“手术风险极高,我当时告知患者家属不建议进行手术,但是她的一句话打动了我:哪怕只有0.001%的希望,我们也要抓住!”董健说,患者没有放弃,医生就应该为他们坚持。

脊椎肿瘤切除,是外科最具有挑战的手术之一,再优秀的外科医生,都有可能会经历术中意想不到的凶险。因此,“能否开刀”这个问题在团队曾引起过激烈讨论,但患者求生的眼神、姐弟深厚的感情,都让他决定试一把!在麻醉科和手术护理团队的默契配合下,他和团队为小何做了椎管内肿瘤切除手术及清创术,切除压迫脊髓的肿瘤,并将坏死组织清除。

仅仅90多分钟,手术就完成了。小何的姐姐回忆说,当听到通知要患者家属前往谈话室时,第一个念头是:“这么快就结束,手术一定失败了。”然而当她赶到谈话室,医生的话让她激动万分:“手术非常顺利!”

挑战脊柱外科最难手术

从事骨科工作34年,董健的心里一直装着患者。为了解除患者痛苦,他带领团队挑战脊柱外科难度最高的手术——脊椎肿瘤整块切除术,在国际上确立了领先地位;为了降低患者的手术风险和费用,他们研发改良医疗器械,并推进国产化生产。

全脊椎肿瘤整体(En-bloc)切除,被称为骨科难度最大手术——前有胸主动脉大血管,一旦碰破,患者就会大出血而死;后有脊髓神经,碰伤一点,患者就会瘫痪;可如果将肿瘤切碎摘除或刮除,又容易引起转移复发。

十多年前,董健带领团队开始开展研究。如今经过技术改良和器械发明,单节段肿瘤只需4个小时,甚至不输血,大大降低手术难度系数。

一位患者四椎节多次复发脊柱巨细胞瘤,经董健17小时手术后完整将肿瘤切除,该患者已健康生存10余年。“十多年来,这位来自东北的患者家属每年都会给我发来感恩与祝福的消息,已经成为了我的朋友。”他说。

当好医生,也要做好科普

手术台下,科普是董健做得最多的事。他率领团队在诊治了数万例腰椎疾病患者基础上,编写了腰突症的系列科普书,这三本书累计印刷18次,发行10万余册。2014年,他因此成为国内首位因科普而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医生。

此后,他又不断出版科普作品,从书籍到微电影,只要能把科普知识传递出去,他就会挤出时间来做。为了让肿瘤转移到脊柱的患者不丧失继续生活和治疗的信心,在2017年拍摄微电影《脊柱上的“拆弹兵”》的基础上,2022年董健又率领中山脊柱外科团队根据真实病例设计了脚本,出演、拍摄了续集《脊柱上的“拆弹专家”》,向大众传递肿瘤脊柱转移的科学诊治理念。

“我做的一切,都在践行着我的初心——当一名好医生。”董建回忆道,1983年考入上海医科大学(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前身),在迎新晚会,国际断肢再植之父、中科院院士陈中伟老师作了演讲。那时,他热血沸腾,立志要做一名骨科医生,1989年大学毕业后,他留在中山医院骨科工作,后来又如愿师从陈中伟院士攻读了博士学位。如今,董健自己也已培养博士等研究生68人。在他的带动下,学生们不仅学习如何做一名仁心医者,也像老师一样,默默为患者做更多事——不只是手术台上,更在平常的科普中。

新民晚报记者 左妍

标签:

下一篇:
上一篇:

相关新闻

保险时讯